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內容簡介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鎮內平淡無奇的宗祠,祠內一抹若有似無的灰黑焦痕,如膠囊似的被凝聚、精煉為紅色聖地與革命星火印記。在共產革命洪流裡,連串政治運動背景中,小鎮、宗祠,種種看似零碎、不足以載入史冊的事件、人物,呈現出馬賽克般,拼貼、鑲嵌又彼此攀附纏繞的星火與香火、革命與傳統的流動屏幕。

  《星火與香火》以國家/文化、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國家形構,以及國家觀念賴以延續,充滿真實感的記憶地景,革命建國與英雄烈士事蹟,如何不斷被建構、被展演──在壯盛華麗的儀式場景,在幽微陰暗的灰色角落。

  《星火與香火》以貌似微不足道,1960年代福建省革命文物調查現場為起點,透過細膩的田野、檔案、地方文獻,剖析閩西山野宗祠逐步紅色聖地化的歷史,精彩呈現革命星火與傳統香火彼此纏繞的複雜面貌,為當代跨學科國家研究指出一條最佳路徑。──陳永發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李亦園、陳永發院士聯合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趙樹岡


  生於臺灣,祖籍安徽,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魏德海(Weatherhead)東亞研究中心Professional Fellow、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並曾獲教育部菁英留學計畫(2006)、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2007)等學術獎助。現任吉首大學(湖南)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兼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研究領域為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中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二、星火與香火
 三、「新文化」與中共國家形構
   「大眾的新文化」與「新中國」
   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
   攀附與鑲嵌
 四、從「聖地」探訪「新村」

第二章 汀巖山坳小鎮
 一、山街的宗族與地域組織
 二、蘇區與客家意象
 三、文學地景建構的邊緣
 四、吾土吾民

第三章 1929紅旗乍到
 一、地方菁英的回憶
   五四青年的「新村夢」
   革命激情歲月
   決裂與對抗
 二、夾縫求生
 三、社會控制的基礎
 四、土地與社會改革

第四章 「新中國」與「新歷史」
 一、國家代理人與階級透鏡
 二、從土改調查到土改補課
 三、政治化的歷史問題
 四、「新村」社會再詮釋
   日常生活的階級想像
   個體擴散到集體的階級仇恨
   在真實苦難中幻想「新村」
 五、狂風驟雨中的歷史布幕

第五章 鍛造聖地
 一、大眾化的革命文化
 二、記憶地景
   革命遺址的形成與規範
   空間意義的轉換
   從宗祠到革命遺址
 三、革命空間的拼貼與再現
 四、重燃星火餘燼
 五、生活中的紅色印記

第六章 革命朝聖
 一、第二次「長征」:文革大串連
 二、「寓教於遊」立紅旗
 三、總書記到古田
 四、庸俗化與再神聖化

第七章 照映宗族的星火
 一、宗族傳統的復興
 二、建構宗族聖地
 三、收納革命光芒
 四、人民英雄與祖先

第八章 結語
 建國「史詩」的真實感
 革命支譜的匯流
 徘徊纏繞的紅色幽靈

參考書目
索引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1964年4月,福建省文化局組織的「古田會議會址建館規劃聯合工作組」抵達上杭縣東北山區的古田鎮,此行任務是調查1929年12月,包括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中共領導人在當地廖氏宗祠召開會議的前後過程,以及復原會議場景。事實上,早在50年代初期,原名萬原祠的古田會議舊址就曾進行簡單修葺,只不過當時是由最基層的村鄉級單位負責,由於許多幹部甚至連古田會議都未曾聽聞,因此還必須附帶進行宣傳工作。由此可見,中共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1961年以前,別說是村鄉,甚至省級幹部都無法想像,這座位於偏遠山區,外觀不怎麼起眼的小宗祠,居然有朝一日與井岡山、延安、韶山並列為33個,最高級別的「革命建築與遺址」名單。

  相距古田會議召開三十五年,又極度缺乏相關資料,要想復原此一短暫事件的過程與場景確實不易。工作組發揮擅長的組織動員,透過地方幹部要求親身參與、目擊,甚至僅僅耳聞會議的群眾參加座談。從洋洋灑灑的座談會紀錄看來,這次動員相當成功,然而從被動員的群眾對古田會議細節充滿分歧的發言,卻又明顯反映了,在場沒有人能夠較為完整、清晰記憶會議過程,甚至號稱曾親身與會者亦不例外。時間確實模糊了記憶,更重要的或許是除了宗祠主體建築以外,幾乎不存在足以令人聯想到紅軍活動的蛛絲馬跡。不過天井旁的旮旯角,一處不甚顯眼的灰黑焦痕或許是唯一例外。

  古田雖屬華南福建,但位於海拔較高且近內陸的閩西,冬季甚至可見降雪霜凍。古田會議期間正值仲冬,會場又在無法阻隔寒風的宗祠正廳與三面庭廊,更有不少人蹲踞在天井下的空地,紅軍如何取暖引起工作小組興趣,也成為座談會討論焦點之一。相關問題的發言不少,但大多圍繞在紅軍如何以單薄衣衫抵擋山野風雪,藉以反襯革命時期的艱苦。大量類似且重複的發言或許曾令幹部們感到索然無味,直到有群眾信誓旦旦指出,面對大門正廳右前方天井的花崗石地面,看來不顯眼的灰黑污痕正是會議期間烤火的焦痕時,才將討論帶到高潮,燃起整個會場的熱情。

  多數身處中共革命歷史脈絡外的他者或許不明白這次大費周章的動員,以及往後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調查活動背後的意義,同時也難以理解山區小鎮不起眼的宗祠,以及模糊到難以辨認的遺跡究竟有何討論的必要?帶著這些疑問,勢必更不可能想像調查小組發現這個遺跡當下,幾乎感到類似考古學者在周口店遺址發現餘燼堆積層的興奮。

  事實上,當我首度接觸這份調查檔案與會議發言記錄,確實也無法理解幹部在字裡行間所反映的興奮之情。直到進入整個中共革命史與文史資料描寫的閩西革命歷程,才聯想到調查活動的另一個重點:探訪毛澤東在會址二里外賴坊村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經常被用來說明毛澤東堅持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正確性,因而成功奪取政權,具有象徵地位文章的書寫經過與背景

  關鍵的革命星火意象與詮釋,再加上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在古田、閩西活動的小故事,有如大量馬賽克拼貼成30年代中共建立閩西、贛南中央蘇區農村根據地的背景,古田會址也濃縮與展演了革命建國的「光輝歷史」片段。而建築以外,唯一與古田會議直接關連,冬夜篝火留下的焦痕遺跡之於共產革命的象徵,也因此絲毫不亞於周口店餘燼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

  50年代以來,中共中央文物局鼓勵各地紀念館,「在調查訪問的基礎上,編寫一套說明詞,應該像『講故事』一樣生動地說明(革命)人物生活和事件情況的具體事實」。各省革命博物館在這個要求下,持續徵集、蒐集革命文物與故事。各地看似無關緊要的宗祠、廟宇,難以直接判別的「星火」等革命遺址、遺跡,在說明詞或在故事裡被賦予生命,地方的過去也透過轉換或加工,呈現出真實效果。古田山坳宗祠裡的革命星火,以及從此地蔓延到整個閩西、贛南,從地方到區域的歷史敘事也在轉換和展演過程中,被吸納入中共建國歷史。

  中共革命建國成功的因素相當複雜,但現在越來越清楚,同時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組織動員與宣傳交互運用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軍事武裝。作為政治動員基礎的宣傳之所以打動人心,意識型態之所以成功滲透往往不是來自激昂、單純的政治口號,或是國家霸權由上而下,單線式的強加在人民身上。而在於各種精簡、淺顯易懂,藉由文字、圖像、歌謠、戲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不同載體,呈現階級剝削和共產黨領導工農群眾「翻身」的革命敘事。

  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雖然迅速取代了日常生活的政治教條,但中共卻持續為革命星火加薪添柴,藉由無數類似的革命星火意象,以及各個革命聖地傳遞黨及建國歷史的神聖性。1989年,江澤民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動盪過程中,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事件甫平即接連訪問革命遺址,當年底便到訪古田「瞻仰」。二十年後,胡錦濤又到此地與「革命老區群眾」共度除夕。此期間更不乏國務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省部級大員在此留下足跡,地方幹部更自不待言。中央領導頻頻加持,再加上國務院到各省市大力宣傳紅色旅遊,鼓勵民眾瞻仰革命遺址,古田開始迅速竄紅,成為今日閩西宣傳1930至1950年「二十年紅旗不倒」,「維持土地革命果實地區」的重心,被黨史工作者稱為「革命聖地」,甚至共產黨員的「麥加」。

  中國大陸有多少革命遺址被冠以「聖地」之名,難以估算,至少列入中共國務院,屬於全國性質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就高達100個,此外還有整整一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還不包括更多的省、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除了在廢墟中重建的曲阜孔廟,或兵馬俑博物館等少數歷史或考古遺址、博物館外,絕大多數都是以中共革命事件、人物為主題的紀念地景。

  宣揚革命的愛國主義基地或紅色景區各自呈現不同階段或地區的革命敘事,但背後都企圖反映革命星火是由底層工農群眾引燃,藉此宣告「廣大人民」對共產革命的支持,以及「新中國」的基礎是建立在星散各地的農村與小城鎮。革命建國的星火敘事,如同Ana Maria Alonso討論國族主義建構的史詩(epic)文類,呈現出「新中國」的「歷史」與傳統,一方面連結過去與現在,同時創造現在、過去與未來穩定的階序。

  二、星火與香火

  目前許多已經成為革命遺址的中共革命時期政治、軍事機關或集會活動地點,都是過去的宗祠、寺廟或書院,中共之所以選擇這些公共建築,除了空間較民居寬敞,適合供集會使用,似乎很難找到其他因素。古田會議選擇在萬原祠召開也沒有特殊的政治或歷史背景可尋,僅僅是出自偶然,我個人之所以接觸古田會議舊址以及這個小鎮,同樣是因為2007年參與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過程的另一個偶然。

  除了小鎮本身相當曲折且吸引人的特殊經歷,因為過去的人類學訓練背景,長期對宗族與民間信仰的興趣,以及接觸無數宗祠的經驗,促使我試圖透過這些偶然,思考會址這個空間從宗祠轉換為革命遺址的過程,以及政治意識型態以外的社會文化意義。

  宗族與民間信仰是西方漢學領域,人類學漢人社會文化研究相當重要的主題,因為宗族不僅是純粹的親屬組織,同時也呈現出複雜的社會經濟、地域結構,而民間信仰不僅反映了漢人傳統宇宙觀,更複製了中華帝國的科層體制。過去半個多世紀,歷史學者用宗法、禮教,人類學者運用源自非洲部落社會的世系群(lineage)概念,從宗族的定義為起點,延續到親屬組織結構與功能,並擴展到地域性宗族的社會結構研究,或是以民間信仰面向探討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

  歷史學、人類學大量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各地宗族與民間信仰的分歧多樣,具體組織型態與觀念形成也有複雜的歷史地理背景,但二者皆為中華帝國行政控制以外,維繫社會穩固相當重要的文化基礎,則是相關學術領域普遍的共識。

  陳春聲、劉志偉、蕭鳳霞、柯大衛(David Faure)等,目前被稱為「華南學派」學者開拓了宗族與民間信仰研究新視野,超越了傳統功能與結構面向,將焦點集中於各地形貌各異的宗族與民間信仰實踐背後的國家意識型態,以及各類能動者如何透過信仰、儀式及各類文化展演,凸顯地方在整體國家秩序的正統。如明清珠江三角洲宗族研究清楚反映出,該地區宗族形成超越血緣和親屬組織的關鍵,主要是國家正統傳遞過程中,地方知識分子扮演中介者角色,將代表國家正統意識型態的宋明理學傳遞到地方,透過鄉紳、禮生推廣宗族禮儀,結合地方認同與國家象徵的過程與結果。

  中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試圖徹底摧毀,也有能力剷除宗族、民間信仰,脫離傳統國家正統象徵,而能維繫社會穩固的政權。滲透到村落的黨政組織固然是政權穩固的關鍵,但行政制度以外,更需要重建另一套非儒家意識型態的國家正統象徵。如果將國家形構視為一種文化革命,世界產生意義的方式,中共政權摧毀所有「封建傳統」之後,也必須建構得以取而代之的文化體系。這套意識型態,簡單的說,就是以馬列共產主義與階級鬥爭為核心,革命的「新文化」。

  宗族與民間信仰觀念及組織可說是「封建傳統」思想與生活實踐的根柢,不剷除宗族組織,人為劃分的階級便難以存在;不打破唯心的民間信仰,更無法建立唯物的馬列共產主義。最後的結果是階級取代宗族之類的血緣、地緣組織,階級關係取代家庭、宗族關係;馬列主義思想驅逐了「封建迷信」和宗教,最後取代所有信仰,建立全國一致,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新文化」。

  中共建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前,這個「新文化」相當於革命文化,革命論述也成為無可取代,社會生活的最高價值。在革命論述與實踐不斷滲透日常生活,以及對毛澤東狂熱的個人崇拜過程中,所謂的革命又幾乎成為另一種大眾信仰。毛澤東像章、塑像、毛語錄具有不可輕侮的神聖性,舉國上下透過革命戲曲、舞蹈等有如儀式性的展演宣揚革命。從中共官方媒體對於文革初期大串連,文革期間的革命旅遊,以及改革開放後,紅色旅遊的宣傳報導內容,都可以發現這些活動被描繪為具有接觸「革命聖地」、「淨化革命心靈」,類似朝聖進香的效果。

  中國傳統宗族與民間信仰表面上呈現複雜多樣的面貌,但在社會實踐的關鍵象徵就是香火所代表的延續性。宗族香火往上的延續是連接歷代祖先,華南地區族譜最常見的內容就是透過繁複的中原始祖南遷過程,攀附同姓帝王或歷史名人,說明世系傳自帝王貴冑、族中不乏簪纓之士,被視為邊緣的族群也藉此建構我群出自「純正」漢族血脈,而往下的延續則是期盼宗支後世能夠瓜瓞綿延,這是無論身為生物個體乃至整個宗族文化的終極理想。廟宇之所以能夠香火鼎盛,也與香火綿延互為因果。

  歷代政權更無不希望國祚綿延、萬世永續,除了政治軍事後盾,一方面需要依賴祭祀天地,藉由鄉紳透過宗族制度,傳遞代表國家正統的宋明理學。另一方面更要透過高壓手段毀淫祀,確立合於祀典的神明,透過敕封確立神明位階,以此建構類似香火的文化象徵基礎。

  中共建國至文革期間,藉由黨或「國」取代「家」或宗族,以馬列共產主義取代民間信仰,亦即透過中央到地方的黨政組織及意識型態,取代維繫傳統中國社會穩固基礎的宗族與民間信仰。然而,以唯物的馬列主義為基礎建立的政權,也必須建構一套具有類似香火延續性,可以往上追溯革命建國歷史,往下維繫政權穩固的象徵。如果從中共無數的建國敘事文本,找尋可以取代被摧毀的宗族與民間信仰的香火,應該就是迄今不斷考掘、不斷展演,被中共用來象徵「廣大人民」支持共產革命的星火。

  全國各地持續不斷的考掘、展演、描繪星火,不僅為了增強革命敘事真實感,更為了書寫從井岡山、閩西、贛南、延安到北京,從星散的革命根據地到「新中國」建立的時間與空間。描繪星星點點革命遺址構成的革命空間與「長征」路徑,成為紀錄革命始祖遷徙,在各地開支散葉的革命系譜,各個省、市、縣的地方革命史,則是有如支譜般的將地方革命過程,有系統的連結或攀附到整個革命系譜之中。個體、家庭、地方或區域也因此透過大大小小的革命建國事件、遺跡、遺址與「新中國」產生連結。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經濟產生急遽變遷,官方主導的意識型態與歷史論述也逐漸改變。無論政治經濟如何變化,藉由微弱但卻廣佈的星火意涵,傳遞革命建國「史詩」意象與象徵,亦即「新中國」是代表「大多數」底層群眾支持的國家,將是中共維繫政權穩定相當基本,足以連結過去、現在到未來,最為終極、不可能捨棄,且將持續宣揚的政權正當性軸心與核心意識型態。

  星火如何建構、未來如何能夠如同香火般延續,同時維持「鼎盛」與「神聖」,是中共政權面臨的問題或挑戰,更是外界瞭解中國社會50年代迄今及其未來發展的關鍵。相對於官方的「民間」在不同歷史階段如何認識革命星火,以及中共賦予的神聖性,則是更值得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任何來自中國大陸以外,對中共革命至改革開放發展過程稍具認識的他者,站在復原後的古田會議會場,感受強烈共產革命意象的宗祠大廳,再仰視原本象徵宗族香火延續,現在卻空無一物的神龕,或許會自然而然的思考革命與宗族、民間信仰等,可歸類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扞格,以及中共形塑革命意象與神聖性的文化霸權。如果將視野置於長時段歷史發展、廣大的農村,以及改革開放之後,隨處可見過去被強力摧毀,代表「封建勢力」、「封建迷信」的宗族與民間信仰正以驚人速度復興、回歸,或許又令人懷疑中共持續半個多世紀的革命似乎並未置換、取代或打破傳統。

  就理解中共革命建國迄今的國家形構(state formation)與社會文化變遷過程而言,無論側重國家霸權,或強調傳統的延續,都可能僅僅觸及了問題的邊緣,或只瞥見當代中國的浮光掠影。如同會址的建築結構、外觀與歷史功能,及其空間展演呈現的多義性,既不能單純以國家霸權探討共產革命對宗族、民間信仰等社會文化傳統改造成功與否,或所謂的文化傳統如何根深柢固。必須透過檔案、國家展演的各類象徵文本,以及田野材料,深入分析象徵共產革命的星火與宗族、民間信仰相當重要的香火象徵交結纏繞過程,彼此如何產生意義轉換,透過當代國家研究視野,剖析中共「新文化」與國家形構的歷史脈絡及當代變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3484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45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汀巖山坳小鎮

在衛星圖上,整個福建省除了東南沿岸的狹長平原,閩西、閩北絕大多數為綿延不絕的綠色山丘,群山之間散落大小不等、灰白色小山坳才是經過開發,地勢較為平緩的聚落。如果從廈門西北,直線距離約130公里的龍巖,中共建國後的閩西主要地級市一路往西,灰白色的聚落區塊依序為龍巖的大池、小池,上杭的古田、郭車、蛟洋、白沙,再往西行至汀江畔則是上杭縣治所在。古田會議舊址所在的古田鎮雖緊鄰龍巖,但行政區劃卻屬上杭所轄,而清代到民國時期,上杭都屬閩西政治、文化中心的汀州府。因此古田正是位於清代汀州府與龍巖直隸州交界,也是閩南方言群、閩西客家方言群交會地區的山坳小鎮。

這個小鎮北有玳瑁山,西南橫亙彩眉嶺,二山最高峰都高達1800公尺。2008年12月,廈門至成都的廈蓉高速公路龍(巖)─長(汀)段正式通車,龍巖至古田的模坑交流道僅需二、三十分鐘,至此接縣道往東北行,約十五分鐘即可抵達古田鎮中心。車行在寬闊平整,群山環繞的高速公路上,除了約略感受上下起伏的坡度,似乎不易察覺蜿蜒的山勢。但古田至上杭縣城迄今既無國道,更無高速公路連結,必須先由縣道,接一小段319國道至蛟洋,然後由此轉至沿山而建,崎嶇起伏的省道,大約要一個多小時才能進入上杭城區,交通反而不便。

廈蓉高速公路使得古田對外交通邁入前所未有的新紀元,也是歷經徒步挑擔翻越山頭,往返龍巖大池墟市的老人們難以想像的景況。如果從龍巖經漳龍高速往東約二個多小時的車程,更可連結到福建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廈門。高速公路通車前,龍巖至古田必須經由319國道至蘇家坡,再轉入小縣道才能進入古田鎮中心,車程需要一小時。如果在蘇家坡持續沿著國道往連城方向前進則可抵達蛟洋。2007年8月,我首度進入閩西的時候,廈蓉高速龍長段尚未通車,就是經319國道從龍巖到蛟洋。

 

 

 

 

... ... 主編說: 傳染病的爆發屢見不鮮,只不過,我們以往聽到傳染病肆虐的案例,好像在看災難電影,而不是來自實踐經驗的科學研究。 有必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早期警報系統」,以便儘快發現新疾病的爆發,或舊疾病的異乎尋常的傳播。 沒有這樣一個真正能在全球工作的系統,我們就真的毫無遮攔,只能靠命運來保護自己了。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讓所有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傳染性疾病的全球流行也成為新的不容忽視的焦點。 ——全球化時代,一株病毒引發的傳染病變成一場流行病,需要多久? ——36個小時。 ——進化至21世紀20年代的人類文明,是否能夠從容應對這樣一場大規模傳染病? ——不,世界遠遠沒有為此做好準備。 這是2019年9月21日,美國防疫專家勞里•加勒特的一則論斷。 她也是《逼近的瘟疫》一書的作者。 傳染病的爆發屢見不鮮,只不過,我們以往聽到傳染病肆虐的案例,好像在看災難電影,而不是來自實踐經驗的科學研究——流行性疾病向新的地區傳播(例如,拉美的霍亂);人類技術主張疾病的流行(水冷卻塔為軍團癥創造機會);人為破壞當地居住環境之後,疾病由昆蟲和動物傳播給人類。 而從微生物的角度看,人類的政治邊界從來沒有擋住過它們。 面對一波一波爆發的傳染病,我們應該更早地意識到: 在這個人口物資流動如此便利的時代,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健康問題都會迅速地成為對許多人或對所有人的健康的威脅,有必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早期警報系統」,以便儘快發現新疾病的爆發,或舊疾病的異乎尋常的傳播。 沒有這樣一個真正能在全球工作的系統,我們就真的毫無遮攔,只能靠命運來保護自己了。 一、拉響警報 我們一直在接受現代醫療是如何成功,如何進步,但加勒特提醒我們,注意那些發生在你視野之外的事情——比如雨林的摧毀,迫使攜帶疾病的動物和昆蟲進入人類居住的區域,致命性的神秘微生物第一次大範圍地感染人類;超級大城市成為「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的據點;而舊有的病毒也在迅速發生變異。 曾經有很多科學家發出過呼籲。 1989年5月1日,一大批美國科學家,主要是病毒學家和熱愛醫學專家聚集在華盛頓飯店,討論了三天,目的在提供證據,說明地球上的致病微生物正在對人類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 大會開幕詞中說: 大自然並不慈善。 最根本的原因是,大自然選擇的單位——脫氧核糖核酸,有時候是核糖核酸,在各種不同的生物體中根本不是整齊排列的。它們共同分享整個生物圈。人類的生存並不是預先註定的進化程序。遺傳變易存在著豐富的資源,可供病毒學習新的伎倆,不僅僅先於按正常規律出現的、甚至經常出現的東西。 1992年秋天,美國醫學研究所公布了研究報告《正在出現的傳染病:微生物對美國健康的威脅》,報告的結論是:傳染性疾病在美國出現的危險確實存在;當局準備不足,難以預見和處置新的流行病。 誰能想到,一語成讖。 二、為何新病毒層不出窮? 在人類文明的背後,始終有病毒的影子。論年齡,它出現得更早;論生命力,它更頑強。 我們看到過很多歷史上的疫情,比如,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鼠疫,將近一半人口死亡,整個雅典幾乎被摧毀。 比如,1347-1351年爆發的黑死病是歷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 再比如,16世紀,歐洲人抵達美洲,帶來了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疾病,印加帝國由之滅亡。 如果你利用高功率放大儀器去觀察微生物的世界,就會看到一種瘋狂的、拚命推擠的場面。速度之快、力量之猛,相比之下,連上下班高峰期的人潮滾滾都顯得十分和緩了。 假如微生物真的右胳膊有腿的話,它們必然在不停地推搡鄰居,在永無休止的鬥爭中爭取一塊生存之地。 然而,在微生物的世界裡,也有難得一見的集體聯合行動。這時,它們會暫時停止推搡,與共同的敵人戰鬥——對抗一種抗生素的威脅,或者在有用的宿主體內分泌有益的劃分物質,以便舒適地寄生下去。 一個微生物的世界,也就是它的生態環境,所受到的限制只有這種生物的移動能力和它忍受各種各樣的溫度、陽光、揚棄、酸鹼程度,以及它擁擠的環境中的其他因素的能力。 只要有一種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的理想環境,它就會緊抓不放。 一種疾病的流行,往往需要病原、宿主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生變化。 可能一種在其他物種身上生存了若干世紀而不為人們注意的疾病,會在它突然攻擊人類時顯得很「新」。 比如,玻利維亞出血熱的病毒來源是當地的一種大灰鼠,也就是卡羅米斯野鼠。由於二戰之後當地農業耕作方式的改變,不知不覺打亂了卡羅米斯野鼠的天然習性,這種嚙齒類動物數量激增,每天晚上一邊偷吃人類事物,一邊撒尿。 病毒可以被吃進或吸進體內,也可以通過皮膚上的傷口進入人體,不管哪種情況,都是致命的。 再比如,每年都會出來露面的流感病毒,千百年間生生不絕,靠的就是頑強地信守一條格言:不適應就滅亡。 分析18和19世界的流感流行記載,科學家們發現,流感病毒常常會成功改變,在每一代人至少出現一種完全新的變種,能避開人體免疫系統。 通常情況下,經過一次大流行,殺死幾十萬、上百萬人之後,康復的人會產生抗體,能夠辨認和對抗。此後幾年,流感病毒就會發生漸變,它的兩種關鍵蛋白質也會產生微小的變化,但還不至於使大部分有免疫功能的人受到感染。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很多病毒突然間不知從何處冒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可能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在自然界存在了幾百年。 它們都是適應性很強的微生物,可以改變它們的「運載能力」和「投擲能力」,來適應周圍的動物世界的變化。如果潛在的宿主種群發生了重大的生態變化,某些壓力就會有選擇地作用於病毒。 三、環境污染與個人健康 最終,加勒特認為,人類若想避開或熬過下一次瘟疫的劫難,就要改變看法,明確自己在地球生態環境中的位置。 杜博斯在《健康的幻影》中說: 希望改造世界,改變人性,以便創造一種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這種企圖將引起許多難以預知的後果。人類的前途註定要繼續成為一種賭博,因為大自然會在某個預料不到的時間,以某種預料不到的方式,進行反擊。 20世紀70年代,在工業化的自由市場中,社會各階層對於環境污染和個人健康之間的關係都日益關心起來。 由於殺蟲劑的濫用、含鉛塗料、石棉纖維、空氣污染,以及使用添加劑的識破的危險日益明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的民眾呼籲制定法規,限制對環境和食品的污染。 科學家們也在激烈爭論。 隨著地球大氣層臭氧空洞的發現,全球科學家展開了一場辯論,主題是:為了防止地球保護性臭氧層的進一步污染、破壞,全球應該負何種責任? 同樣,海洋生物學家也在激烈爭論,主題是為了改變地球各大洋的不良狀況和魚類、珊瑚及哺乳動物遭遇的近乎滅絕的危險現狀,世界各國應當共同承擔何種責任。 保護主義者則把注意力轉向全球野生動物的保護。生物學家提出警告:可能出現一次全球性的動植物種群的滅絕事件,其規模之大,可以與恐龍滅絕相比。 不管是開著推土機,一路縱火,在雨林中燒出一條路;還是不顧一切想把微生物趕出十二指腸。可能都只是我們的自大而已。 全球化的環境,要求這個星球任何地方的居民都要放開眼光,不能僅僅盯著本村本縣、本市本省、本國本區,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整個生態範圍。微生物和它們的媒介從來不承認什麼人類劃分的邊界。 它們只接受大自然設置的限制,這就是溫度、環境、紫外線、體弱的宿主、流動性媒介等等。 人口還在不斷膨脹,病原性微生物也有了迅速成長的空間。人類處於無休止的競爭中,但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並不是我們。 在我們相互之間爭奪日益擁擠的地盤和愈加短缺的資源時,優勢已經轉移到了微生物一邊。 有很多人呼籲了很久,可是我們卻不顧自己的危險,硬是不加理睬。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所有進步,始於閱讀:推薦書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書籍《逼近的瘟疫》。作者簡介:勞里•加勒特,美國著名女記者,普利茲獎得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嘿,你在看嗎?...

 

RFRTGE1515VRFEVE15E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NNM7m5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2653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新竹圓編針織機零配件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嘉義其他特殊整熨機器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桃園熱轉印機械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高雄CNC鑽銑複合加工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外科手術口罩台北CE認證測試單位 台南廢溶劑回收純化整廠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N95口罩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軟性罐頭(調理包RETORT POUCH)整套機械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外科手術口罩台南CE認證測試單位 彰化不織布專用機及各種專用機設計與製造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推薦中國CCC認證等諮詢輔導取證的檢驗公司 高雄自動超音波大底藥水處理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vsr9pznz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